当前位置 >  天下摄影 >  影像视觉 >  名家访谈 > 

木格访谈

名家专访

【释藤专访】
木格:回不去的家

   如果说相机是一个媒介,那么对于摄影师木格来说,则是用来说话的工具,借由它来截取不同的影像、图景、寻找内心的一个支点。
   看到木格的作品《尘》时,内心突然有些小小的触动:一瞬间觉得时光似乎停止了流动,生动而感性。这些影像语言朴素、冷静、充满了平和的基调,貌似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的意像:着笔淡而无痕,实则力透纸背。
   作品取自自然中的山水、石块、瓶子、一个破碎的鸡蛋、甚至是一根生锈的铁丝,这些日常的材质,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大面积的灰色调运用、画面干净、简练、丝毫没有过剩的留白,面对这些影像时,似乎有一种“山河岁月皆退隐其后,天地万物皆默然无声”的况味,你可以说是摄影师刻意营造的也好、无意泄露的也罢,总之它们就像一条涓涓的溪流,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来,让人无力招架。
   《尘》中的这些物体虽微小,却是组成整个宇宙不可或缺的元素,从山石到云水、从日常到表象,木格的摄影视线以两种取向齐头并进,不仅关注外部形态,也折射内部的力量。显而易见摄影师一开始企图在大自然中寻找解决内心疑惑的状态,结果面对山水、万物,那些庞大、繁杂的物体时,却变的茫然和不知所措起来,影像自然地流露出了一种困惑和纠结;但当他把视线转向内部,从身边细小的事物切入时,这些日常之物却给了他一种新的体验和感触,这是直接和他内心发生关联的事物,因此叙述上看似平坦,实则依旧宏大。摄影师通过这些细小元素的本身,来探寻关于生命本体的一些思索,从而引发对于自然,人类本身的诘问。
   《尘》让人产生一种疑问,那就是面对壮阔的山河时,我们自身的渺小和无力感,当我们无法正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时,我们的价值在哪里?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?这些疑问既是摄影师的反观,也是很多人内心一直追寻的答案。
   木格谈到《尘》中那张“钟乳石”的片子时曾说到:“这个钟乳石是我和父亲三年前从山上取下来的,但三年来我一直很少回家,而石头上落下的灰尘,其实是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。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体验。时间会在我们身上留下最深的烙印,我们永远不能忽视自己的内心。”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出了关于时间和距离的状态,而这既是摄影师自身的,也是很多人共有的。
   黛安.阿勃丝说:用相机表达出人类心灵最底层的东西,启开原本在每人内心深处的本性。熟悉的事物不可思议面,不可思议事物的熟悉面。木格的《尘》,让熟悉的事物在影像的表述下,产生不可思议的气息,看似静默,实则暗流涌动,让你徐徐进入期间,感受那些存留于时间之中的永恒与痕迹,而这不仅是摄影师自我的一些抒情、一种情调、也托付了一些有关回忆的片段和生活的体验。
   从《默片》到《回家》,到这组《尘》,几乎可以窥见摄影师成长的一个历程,那些乡愁、情绪、别离、感伤带有接地气般的气息扑面而来,含蓄而内敛的风格,让人感知到从自身到社会、角色和生活方式的转变。这样的过程对于摄影师本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。如果说《默片》是摄影师偶遇的框取,《回家》则是一个漫长而宏大的命题,借此唤起属于我们生命本身的希望,而到了这组《尘》时,则是更倾向于内心,从具体的事物到精神上的过渡和变化。
   记忆不是废墟,即使时光远离,可是关于生命的思考不会停止,自然万物依然生生不息,我们除了惋惜流逝,更应该反观自身和未来。就像这些积满灰尘的物体一样,即使静止不动,可是只要人的情感依然流淌、它们便会有存在的价值和立场。记忆总有自身成长的方式,如藤蔓也好、如水流也罢,总之它对于人类自身来说就是永恒,所以我们要做的便是走进它、正视它、感受它即可。
   2012年大理国际摄影节,木格凭借作品《尘》获得金翅鸟大奖,这是木格首次在国内获得大奖,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木格的作品其实早在几年前就走入了国际市场,他的经历,他的作品为何在国外能够获得青睐,这是笔者想了解的,相信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,借此笔者走近了摄影师木格,进行了一个认真的访谈,希望在他的身上,让更多的人获得一些感触和启发,以下是访谈的内容:
   访谈执笔:释藤   访谈摄影师:木格
 
 
 
摄影,成为我寻找自己的一种状态
释藤:木格是何时开始发现自己喜欢摄影的?
木格:大学专业是电视编导,其中有摄影基础课,觉得摄影特别有意思,能够帮助我说话。
释藤:工作以来你一直不断的跳槽,等于说一直没找到属于自己的状态吧?
木格:是的,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,后来回了重庆,借了朋友傻瓜相机到处拍,发现没有限制,无所忌讳的影像特别适合我,尤其是那种孤独到没人可以说话的时候,你觉得这是唯一可以帮助呼吸的方式。
释藤:看来拍照这种方式终于成为你内心的出口了,那具体是什么时候真正开始拍自己的照片呢?
木格:准确说2004年底就开始了.
释藤:那时候为什么就有意识的开始拍自己的东西呢,是受到什么启发或者触动吗?
木格:昔日家乡部分将永远的沒入水面,成了水底之城,自己再不拍,所有的记忆都会成为过去,于是开始不断回家拍摄。
释藤:三峡是一个宏大的题材,我所熟知的摄影师杨怡、颜长江、王远凌好像都在拍吧?
木格:对啊,很多。这么大一个题材,你想没有几百个摄影师去拍,我都觉得不应该.
释藤:那照你这样的说法,关注的人其实还是不多的?尤其是真正拿相机的。
木格:关注的人多啊,很多优秀的作品都诞生在三峡,随便一数就几十个。
释藤:记忆也没有了,对了为什么取名[回家]呢?
木格:对多数的人而言,回家是個选择。然而,对于我,回家是颠沛、伤感,且不复存在的选项,每次拍摄就是每次返乡的路,用卑微和坚定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家乡。
释藤:你的影像,带着浅淡的忧伤,一点点渗透在细枝末节了,这些气息是否和你的性格有极大的关联。
木格:我在表达自己的感受,和我自己有切身的关系,回家是 关于人们与失所流离状态下的精神面貌或內心景观。
释藤:有自己独特的情绪融入进去,回家这个题目取的好、很恰当,能够让人走进去。
木格:我们在三峡巨变的过程中去寻找希望,在时间的推进下:关于过去,现在和将来。家不在,怎么回?
释藤:你开始就喜欢拍摄纪实类的影像么?有什么特殊的缘由么?
木格:纪实不纪实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。
释藤:嗯在经历了很多东西之后,内心的感受发生了变化
木格:是的。一个人到二个人再到三个人的家庭,从恋爱结婚,妻子怀孕,孩子出生整个人生的重要经历都在这段时间一一来临,一方面非常害怕个人被打破,一方面特别期待这个时刻的到来,所以这三年很漫长也很美好。
 
摄影其实是一个漫长的心路历程
释藤:嗯看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我指的是内心!
木格:你以为一切如初,但到达一个节点,本质已发生改变。
释藤:[回家]似乎趋于宏大的表述,而[尘]这组作品却显的更为内敛,这不仅是一个过程,也是一种自然的过渡吧?
木格:[回家]是关于人们与失所流离状态下的精神面貌或內心景观, 《尘》不是讲述一个故事,而是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。
2009年,[回家]拍到第五年,我在三峡想拍的东西越来越少了,太多重复的场景出现在镜头里,便回到家乡休整接下来该怎么拍摄;自己想改变遇见的拍摄方式,于是换用大画幅相机,整个观察和拍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。
[尘]系列一部分是换用笨重的座机后,拍摄了个体的人在现实下无助和渺小的影像,借此反映人们在当下中国的高速发展下茫然和无序.如果只是三峡地区的拍摄,过于局限,于是我去了西北.西南和中原等更多的区域拍摄.
2010年5月,女儿出生了,我对生活的认识发生转变,喜欢从孩子的眼中去了解这个世界.孩子玩耍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从好奇开始,我开始对简单的事物感兴趣,就这样开始了“物”的照片,比如:花瓶里的铁丝,拿着钳子让铁丝变换了形式插在花瓶里,有一天孩子玩耍电筒的光线,当照射到花瓶,很兴奋花瓶和铁丝的组合可以很美,同时觉得很残酷,但照射在墙上的光影会觉得是一种希望。同时期我在绘画历史里面了解17世纪荷兰画派静物画的演变,特别是劝世静物画让我找到了共鸣,画中意图是提醒众人明白人生短暂,不要在舒适的现实生活中虚度光阴。从此,我慢慢观察日常生活的一切,去“爱”这个世界,而不是去“嘲笑”它。以前看世界很愤愤不平,觉得现实一切都非常糟糕,现在我喜欢看事物,就按他们自己的样子存在着,这是一个简单的世界。
这些影像不单单是个人的回忆与情感,还有来自现实世界的种种折射和物体自身的神秘。接下来我会把静物的拍摄方式延伸到自然界,感受自然的世界。
 

 



 

 
 
 
作品的展示过程很重要
释藤:展览对于作品来说是真的很重要吧?尤其是一些好的展示平台
木格:当然,展示方式和空间还有出版才是一个作品最好诠释方式,拍摄只是完成了一半。
释藤: 嗯,很多摄影师却是觉得拍出来就是成功了,其实不然。看来你的这个理念也是很深的,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受?
木格:这些年去国外参加了一些展览,一些作品在互联网上都看过,但去看了现场后发现所有的解读都得重新开始,这对我是一个启发。
释藤:你觉得摄影难么?过程重要么?
木格:拍照片不难,难的是思考的过程和呈现的过程。摄影不是一个坐车到另外一个城市的问题,摄影是你选择:什么样的车,什么样的位置?路上要带什么东西,到地点你要干什么,是一个和你自身,和你的表达切身相关的,所以我更看重思考的过程和最后展示的过程。拍摄的过程很快乐,但不是最难的
释藤:难的是如何去表达的更好,很多人觉得摄影是最简单的,其实入门是简单,走的过程却是漫长的。
木格:以前有学生告诉我:我拍到什么什么了,很兴奋的样子,如果只关注到事物在某时刻的兴奋度,那么一切影像我想都不难,只是一个时间和机遇的问题。比如:五条腿的老虎永远要比四条腿的老虎更吸引人,但也有可能还有六条腿老虎的可能性,所以我觉得摄影是思考自己怎么表达,而不是去找寻特殊性的问题。
释藤:一针见血,说的是摄影是表达,而不是一味地寻找,猎奇。你怎样看待罗兰巴特提到的刺点问题?
木格:个人不太喜欢,而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回到物质属性原点去让读者思考和理解。而不是用画面里某个特殊性去吸引注意力。
释藤:其实每个人的理解不同,也是正常的,自己觉得能够表达好,这才是关键点。对了你第一次得奖是什么时候,一路走来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
木格:真正意义的得奖就是这次在大理的“金翅鸟:最佳摄影”奖,前段时间得了个美国“日光摄影奖”的评审奖。最大的感受是摄影对我来说太难,另外大家也没有以前那么好玩,生活压力太大,记得2005年开始在在论坛和博客上玩,那时候大家活跃度都很高,而且探讨得很有意思,受益不少.
释藤:最近这三年你很少出现?感觉怎么样?
木格:挺好的,我有了自己的女儿,作品做得少,但看着这几年朋友们的努力都得到了好的回报,很高兴也很羡慕.以前大家都比较苦。
释藤:嗯,心里也想好好拍一些东西吧?        
木格:是的,也想去做作品,但你得去承担责任,不过这三年对我来说帮助太大了,让我能静下来去思考,上天还是公平的。 
释藤:很多东西都是一个过程,思考也是一种历练。期间也在拍摄么?
木格:对。妻子怀孕期间我也在拍,但没有专门去做一个项目那样去拍,也就是拍我妻子和孩子.
 
影像的表述渐渐趋于内敛
释藤:就是你说的[露]这个项目么?
木格:是,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了不同材质的试用,其中用的最多的是宝丽来,用一次成影去记录这段时光,非常美好。
释藤:嗯。你做作品等于是内心有了新的想法和思索,想通过影像的方式得到证实和探寻。
木格:对,都是思考后的结果。
释藤:看似微观,其实是宏大的叙述。你拍摄的场景和物体大多的比较微小的,比如鸡蛋,比如木头,如石头上的细纹等等,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么?
木格:在我们各自生活里,对于身边物品都有不同的感受,里面有记忆的线索,现实的折射,精神的指引等等,比如鸡蛋,生活常见品,但打破以后,如同一个生命被扼杀;比如瓶子里的铁丝,我想说在残酷的现实里再坚硬的物体都会被扭曲,但当它放于生活的花瓶里,依然会有价值和美。
释藤:寓意还是挺深刻的,或许这是更为内敛的一种表述,但是这样的表述也是旷达和持久的。
木格:也许能让人思考,但首先让自己明白你在说什么?其中有一张是钟乳石,是和父亲三年前从山上取下来的,但三年来我一直很少回家,当我回家看到石头已落下灰尘,我想这是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.时间会在我们身边留下烙印,但我们不能忽视自己的内心。
释藤:这句话说的很贴切,距离看似没有具体的形态,但是却恰恰是存在的。其实好的作品应该是内心的印证,就像这些山水,石头一样,那么你觉得作为一个年轻的摄影师,当下也好,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好,需要关注的是什么?拿什么去打动人?
木格;这个命题太大了,从我个人来说:距离是存在我们的内心,我觉得一个摄影师需要关注的是每个人自身的位置,我与家人,我与社会,我与当下等等,我们到底在做什么?要走向什么地方?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。作品关键是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.对于我来说,只是用图像说话,表达自己。
释藤:看来你的内心很清晰,这就非常好。在你眼里,艺术家是什么样的?
木格:人人都是艺术家.
释藤:哈哈,真正做艺术的人还是不多的。
木格:所以不管这些,好好生活,好好做作品,才是最实在的。
释藤:说的是,所以做作品,态度也是非常重要。对了在拍摄的时候,你很多片子是人物存在的尤其是[回家]系列的。
木格:对,人是最有意思的,眼神,表情的变化都会改变作品的指向。






 
 
 
拍摄得保持尊重对方的底线
释藤:你拍摄的人物表情似乎都比较沉郁的,而且看起来都是低头的很多,为什么?
木格:当下中国巨变的强力,我无力面对,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。
释藤:反应自己内心的映照,这让我想起冯立的作品,他的作品,非常抢眼,而且一针见血的味道。
木格: 冯立的作品非常有意思。
释藤:我觉得你们在表达上不同,你的是徐徐的进入,他的是单刀直入,完全不同的影像,表述的却是同样的一种感觉,这个很有趣,就像你之前提到的刺点,挑起人的神经了。
木格:都是关于自己内心对现实的思考,用了不同的切入点
释藤:所以说不同的人拍摄同样的事物,也会产生很奇妙的感觉。对了在拍摄过程中,有没有碰到被拍摄对象拒绝或者排斥的时候?如何调节的?
木格:当然有,所以首先要保持尊重对方的底线,不去干扰,如果人家不喜欢,就不拍,我用的是基辅60,特征比较明显,当我拍摄的时候对方立马就会出察觉。
释藤:是吗,是胶片吧?机器我不太懂的,是外行。
木格  :乌克兰生产的6x6画幅相机
释藤:很多人拍这些都是喜欢用小机子的,你为什么用大机子呢?还有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你觉得这样拍摄的过程给了你更多思考的空间吗?
木格:喜好不一样而已,机器大小无所谓,克服自己的恐惧就成,不过[尘]采用大画幅拍摄,希望自己能换一个方式静下来思考。
释藤:嗯,很多人喜欢数码,觉得快捷,带着方便,不过这样拍摄应该不方便吧?尤其是瞬间抓取的时候?
木格:还是方便,拍摄最重要不是快,而且你选择什么时间按快门,我希望让人知道在拍摄,被摄对象会更从容处理突如其来的拍摄。
释藤:嗯,等于说提到人和人之间的态度问题了,平等,对立的公正和客观吧?就像你影像的气质一样,徐徐的进入,给人思考的余地和空间。
木格:倒还到不了平等和对立的公正,希望尽可能的尊重,而不能为了自己拍摄影响了别人,因为那也不是我们需要的结果。
释藤;嗯你这些话还是让我感动,,摄影也是需要态度和温情的,虽然现实看起来比较脆弱和残酷,但是心里上能够体现这样的细腻和温情,还是感动了我。
木格:现实残酷我们不一定也要用残酷的方式对待。
 
摄影是思考的一种方式
释藤:是的。对了听说你原来是做摄影教师的?在哪里做的?
木格:对,在成都理工大学。
释藤:为什么突然想到辞职呢?摄影教师也挺好的吧?
木格:老师的工作我很喜欢,但个人兴趣喜欢去做作品,所以选择了辞职。
释藤:成都是一个摄影氛围很浓厚的地方,你觉得这样的环境带给你的影响大么?平时会和圈子里的摄影师做一些交流和探索么?
木格:成都的兄弟们非常好,最大的收获是生活中多了很多好朋友,大家聚在一起说摄影少.聊其他生活的居多,非常受益!
释藤:木格的作品在国外出版,展览挺多的,请问第一次去国外是什么时候?
木格:我第一次去国外是2009年三月英国德比郡FORMAT国际摄影节.
释藤:期间有什么难忘的经历么?
木格:要说难忘的经历,太多让我难忘,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出国.第一次参加摄影节......
释藤:现在作品还是经常会在国外一些机构展览和刊登的吧?今后国外会成为作品输出的主要方向么?
木格:不常有,新作品一直没做好,展览机会也都是[回家]系列,今年参加了一个纽约Katonah艺术博物馆:“Dragon Rises当代中国摄影展”。只要有合适的作品展示机会,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,我都会参加。
释藤:摄影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?
木格:就是思考的一种方式吧。
释藤:摄影在你的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大?一年在外拍摄的时间多么?
木格:摄影占了我1/3时间,在外拍摄的时间不固定,根据作品需要。
释藤:在你的摄影生涯中,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?你喜欢哪些摄影师的作品
木格:很多人对我有影响,但真正让我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生活本身。喜欢的摄影师作品太多,比如曼.雷(Man Ray) 、莎莉.曼(Sally Mann)、深濑昌久(Masahisa Fukase)等等,特别是19世纪许多摄影师作品,他们的探索丰富了今天的摄影。
释藤:除了摄影,业余时间还喜欢做一些什么?
木格:没什么特别的爱好,看看书,听听音乐.带带孩子.
释藤:你觉得一个摄影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?
木格:好好做人,好好拍照。
释藤:未来还有哪些方面的计划和拍摄项目呢?
木格:接下来我会去国内更多的区域去完成[尘]自然部分的拍摄,明年陆续会有一些[尘]的展览.
释藤:采访就到这里,谢谢你!
 

木格个人简介:

木格 Muge

1979年出生在重庆巫溪.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,目前生活和工作在中国成都。

展览/经历:

个展:

2011."回家“个人摄影展,ANASTASIA PHOTO,纽约
2009.“回家”个人摄影展,东京禅画廊.日本
2009.“回家”个人摄影展,不莱梅GIM画廊. 德国

2012年
“Ash”.大理国际影会,“金翅鸟.最佳摄影”奖.中国
"Ash".大理国际影会.中国 0ngoing
"Going Home"."Daylight photo"评审委员奖.美国
Dragon Rises:当代中国摄影展.Katonah艺术博物馆,Krannert 艺术博物馆.San Jose博物馆, 纽约.美国
“回家”. TANTO TEMPO 畫廊.神戶.日本

2011年

“回家”,Nofound_photofair摄影博览会,巴黎.


中国摄影群展.禅画廊.东京

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Foam Paul Huf世界100位摄影师提名 阿姆斯特丹

东京FRONTLINE艺术博览会.
日本
ASPHALT Photo,禅画廊--北京.中国

2010年

生活的脸孔-中国肖像群展.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.北京.中国

2010PHOTO OFF 摄影博览会, Sophie Boursat 艺术机构, 巴黎.法国

“True Stories”. MiCamera画廊.米兰.意大利

“就在眼前”.2010成都当代摄影家邀请展.成都国际影像艺术基地

“全球摄影”.2010年SIFEST国际摄影节, 萨维纳诺市.意大利

“ASPHALT Photo”,2010 阿尔勒摄影节.法国
“家的统一是世界的统一” 叶卡捷琳堡艺术基金会. 俄罗斯

“Some quiet addvive”.Green House .纽约,美国

首届草场地摄影季-阿尔勒在北京.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

“175M175”关注长江三峡系列当代艺术展. 成都廊桥当代艺术空间.

2010年东京艺术国际博览会. 日本

2009年


“纵目-找寻存在的意义”.成都当代摄影展.7788当代艺术空间.
中国
“回家”汉莎艺术博览会,德国
《MUGE》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.
德国
“异视”成都青年摄影师九人展.中国
“三峡”摄影展,
2009年平遥摄影节.山西.中国

“移动的图片”摄影展,重庆坦克仓库艺术中心.
中国
“篝火”中国青年摄影师摄影展,浙江宁波空空间艺术机构.中国

“欧洲与亚洲的文化对话”摄影展,叶卡捷琳堡艺术博物馆. 俄罗斯

“PHOTOCINEMA”摄影展, Format2009摄影节. 德比郡QUAD艺术中心. 英国

书籍:

《中国当代摄影》 纽约Katonah Museum博物馆.美国
《回家》东京禅画廊.日本
《Global Photography》,Pazzini Editore. 意大利
《PHOTOCINEMA》.QUAD艺术中心.英国德比郡
《MUGE》.不莱梅CEWE出版社.德国

出版/新闻:

纽约《纽约客》杂志,“木格:回家”.2012年8月
福州《家园》杂志,“木格:轻舟既过,重山不再”.2012年7月
广州《城市画报》杂志,“木格:静物与风景是最柔软的体验”.2012年306期
法国《 Le Monde》杂志.”中国,关于淹没得三峡“.2012年6月
《中国摄影》.”天府有诗意:木格回家“.2012年1月
纽约《华尔街日报》. “Sweetness and Light: Reveling in Simplicity”.2011年3月
《像素》.”中国新生代:在路上“.2011年
意大利《VICE》 杂志.”回家“.2010年5月
《生活》杂志.”生活的面孔.中国当代肖像“.2010年12月
《青年视觉》.”游牧.三峡移民与家“.2010年10月
香港《摄影杂志》”蜀地蜀人本地摄影:在地与区域的迷思.2010年4月
东京《ASPHALT》 V. ”回家” 2010年4月
《上海摄影》.”在成都,放纵自己的目光:木格回家“.2010年4月
《纽约日报》.”Showcase: Drained by Rising Waters“.2010年1月
《0086》杂志.”关注的眼:木格默片“.2010年1月
《新城视》杂志.”默片2006-2008“.2009年3月
英国《 PHOTOGRAPHY》.”回家“.2009年3月
荷兰《EYEMAZING》. “Muge”.2009年2月
英国《FOTO 8》 .”Stranded Objects”.2009年25期
香港《摄影杂志》.”木格游走于影像之间“。2006年3月
 

分享到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豆瓣 0
返回首页 | 关于天下摄影 | 服务条款 | 广告服务 | 摄影互动 | 招聘栏目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导航 | 版权所有
天下摄影交流群:一群:35765943    二群:176326500  人像群:90556132
Copyright © 2009-2014 台州市天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浙公网安备 33100202000265号

浙ICP备12002614号 网站法律顾问:陈明律师